
一般信徒均誤以為臺灣媽祖全是分靈自湄洲,其實不然。臺灣早期的媽祖多自大陸分靈而來,其中主要的分靈地點,分別是分靈自湄洲嶼朝天閣的「湄洲媽」;分靈自同安地區的「同安媽」;分靈自泉州地區的「溫陵媽」;分靈自長汀地區的「汀洲媽」;分靈自興化地區的「興化媽」等。一八九五年日本佔領臺灣之後,兩岸交通斷絕,臺灣新建的媽祖廟則前往本島歷史較悠久的媽祖廟迎請分身供奉,其中分靈最多的當屬北港朝天宮;其次,鹿港天后宮、笨港港口宮、安平天后宮、鹿耳門天后宮、新港奉天宮、淡水關渡宮,也有不少分靈廟宇。
一、媽祖的排行與分工
媽祖祇有一位,但在一般媽祖廟中總會有許多尊媽祖神像,且有大媽、二媽、三媽之排行。此乃媽祖深受民眾信仰,信徒每有入厝、治病、娶新娘、除妖、祭煞甚至選舉,都會迎請媽祖神像前往坐鎮;因此,廟方祇得雕塑分身以供信徒迎請,新雕媽祖的分身就賦與名稱、編號,以利辨識,其中稱大媽、二媽、三媽、四媽乃是依雕塑先後的編號。
所謂祖媽、開基媽、老大媽者通常是該廟最早的媽祖;而鎮殿媽則是在廟裡坐鎮不外出遶境巡視,也不接受信徒迎請出勤。
會媽、正爐媽、副爐媽之稱謂,則是表示爐主制度,許多信徒自組媽祖會,雕塑媽祖金身,以輪值或搏筊方 式決定當年爐主人選,爐主、頭家通常以一年為度,每年定期搏筊或輪值迎請媽祖回家供奉。更換爐主則稱為「過爐」,舉行過爐儀式時,通常會演戲宴客以表隆重。
黑面大媽、金面二媽、紅面大媽、黑面三媽之類的稱謂是按照媽祖膚色、編號加以區分。
由於編號的不同,媽祖們也有不同職務。一般而言,廟裡的祖媽、老大媽、鎮殿媽、開基媽等「資深媽祖」 通常祇在廟中留守而不外出,各項業務則由其他媽祖分配。臺灣俗諺有:「大媽鎮殿、二媽吃便、三媽出戰」之說,意謂大媽鎮守在廟中;二媽沒有特殊任務祇接受供奉不必做事;而信徒有事相求通常迎請三媽前往處理,因此三媽經常在外執勤故言出戰。
大甲鎮瀾宮則有:「大媽鎮殿,二媽吃便,三媽愛人扛,四媽閹尻川」之說,意謂鎮瀾宮的大媽鎮守廟殿;二媽沒事做,所以吃便飯;三媽即副爐媽是擔任進香的媽祖,因此喜歡受信徒扛著前往進香;四媽(正爐媽)據傳擅長醫理,信徒如有重病難治或久病不癒,都會挖取媽祖神像底座的木屑放在藥包之中煎熬,作為藥引,久而久之四媽底座竟成大窟洞,故戲稱四媽被閹尻川。
彰化南瑤宮媽祖則有:「大媽四愛吃雞,二媽五愛冤家,三媽六愛潦溪」之諺語,意為大媽、四媽非常靈驗,信徒許願有求必應,因此祭典時信徒供奉牲醴特別豐盛故曰愛食雞;二媽五愛冤家是指二媽會和五媽會信徒常有爭執、糾紛,日治時期常由霧峰林獻堂調停勸和,故曰二媽五愛冤家;三媽六年前往笨港進香回程須渡過濁水溪,經常遇到河水上漲須涉水過溪,故曰「愛潦溪」。
二、臺灣媽祖的造型
(一)媽祖的膚色
臺灣的媽祖約有膚色、黑色、紅色、金色和白色等五種顏色。其中膚色是按人體皮膚顏色塑造。黑色則有二種說法,一說原本不是黑色,因為長期奉祀在廟中接受香煙薰染,久而久之就被薰黑;另一說則是黑面媽祖較凶悍,因此執行除煞、捉妖等鎮暴任務通常要請黑面媽祖出馬。紅色代表喜氣、祥瑞。金色則是神祇的象徵色彩。而白色媽祖一般都是近年來迎自中國大陸,早期臺灣鮮有「臉色蒼白」的媽祖。
(二)媽祖的造型
臺灣媽祖的造型通常塑造為中年婦女、臉蛋豐腴、慈祥高雅的形象。就臺灣人的普遍認知,身材福態表示福氣,體態輕盈、身輕如燕並不符合福氣的象徵,而媽祖造型沒有胸圍是怕汙衊聖靈,因此臺灣的女神除婆祖之外通常沒有「性徵」,而是以中性性別呈現;媽祖面容和藹、慈祥,表示其平易近人。綜觀媽祖造型可發現,臺灣人其實是根據「媽媽的形象」來塑造媽祖,臺灣媽祖信仰之所以盛行,是因臺灣人將媽祖 當作我們共同的媽媽來崇拜,因此媽祖崇拜,就心理層面而言也反映「孝順」與「敬母情結」的心理因素。
臺灣媽祖的構造可分硬體與軟身兩種,硬體媽祖全身以木材、石材或泥土雕塑而成;軟身媽祖則是頭部、手足以木材雕刻,身體、關節則以藤條編成,再組合金身穿上衣袍。筆者所見體型最大的軟身媽祖是新竹南寮港媽祖,體型約與真人相當。而值得注意的是,臺灣的神像除媽祖之外鮮有軟身製作的神像。以上節錄自林茂賢‧副教授‧部落格